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FOODHOOD編輯部
2013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和食登錄於世界文化遺產的新聞,一度蔚為話題,而後關於台灣人食用生魚片習慣將芥末與醬油混合作為蘸醬的風俗,也經常被拿來討論。刺身怎麼吃,又在什麼時候開始沾取醬油食用?就讓我們從刺身的歷史,娓娓道來。
刺身與山葵醬油
在江戶時代中期以前,由於水產保存尚未發達,因此上級武士與富裕的商人,大多不食用生食。搭配生魚的佐料,也以生薑醋、蓼醋與辛子味噌,或是日本酒煮過鰹節、梅乾後過濾而成的煎酒為主。
過去價格十分高昂的醬油,在1730年前後,隨著關東當地的市郊醬油大量而穩定的生產,成為家家戶戶能夠負擔的民生必需品。1744年,往昔被當作貴重品的山葵,因為大量栽培普及於民間,在沒有冷藏設施的環境下,人們在食材與醋飯間塗上山葵製成握壽司,以山葵減少食物腥味、防止細菌滋長,以降低食物中毒的可能性。往後,價格實惠的刺身屋(生魚片專門店,人們帶著自家盤皿前往挑選喜愛的刺身做成拼盤,也是刺身盛り合わせ的原型),發展出的刺身搭配山葵醬油形式,逐漸成為日本料理中刺身的定型。
刺身醬油的選用
如今日本料理的刺身,以生魚片、切作三寸長的劍(多以白蘿蔔為主)、增添色彩並襯托鮮美的妻(多以紫蘇、菊花與海菜為主),及辛香料——山葵、蘿蔔泥或薑泥組合而成,食用前再沾取醬油。
生葵醬油與生魚片的絕佳關係,一如牛舌搭配檸檬、上質的肉品佐以岩鹽。醬油在其中的功能作用,主要是利用獨特的鮮甜,提升刺身的層次風味。優質、濃郁的醬油,因為適切地沾附在刺身表面,不但不易溢出,更能和緩魚肉腥味。天然的素材帶來溫和的風味,圓潤的鹽份對於食材本身畫龍點睛,不至於搶戲。
除了風味加乘之外,適用於刺身的醬油,一般也不建議使用容量過大的包裝,由於刺身講究新鮮,長期暴露、與空氣接觸的醬油易持續氧化,致使風味下滑。因此100-300ml的醬油包裝,經常是日本料理饕客們,為刺身特別選擇的家常備品。
不同刺身適用不同醬油
若更加講究,根據不同的魚類,理應挑選不同的醬油。就像是夏天的西瓜沾取鹽巴食用更能感受甜味,為了突顯清爽淡雅白肉魚(如鯛魚、比目魚,乃至扇貝、甜蝦、魷魚等)的風味,最適合白醬油與淡口醬油。而肥美的紅肉魚(如鮪魚、鮭魚、鰹魚、沙丁魚等),則適合口感醇厚的甘口醬油與濃口醬油。
不想要為了刺身,而在家裡採買各式醬油的朋友,則建議準備一瓶醇厚又不會使刺身失去存在感的萬用醬油——熟成醬油,透過滋味濃郁、因熟成而弱化刺激的熟成醬油,表現食材的本來面目、提亮鮮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