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FOODHOOD小學堂|寒天

FOODHOOD編輯部

圖片來源:PEXEL

吉利丁、洋菜粉是常見於西式糕點的凝固劑,而在和菓子與和式甜點的製作上,使用最為大宗的凝固劑,則以寒天為主。寒天與洋菜差異在哪裡?如此詩情畫意的名字又從何而來?得從寒天的原型「心太」開始說起。

 

寒天的歷史

以天草——石花菜、江蘺屬龍鬚菜作為原料的心太,是隨著遣唐使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一項飲食,表徵著凝固海藻的心太,帶有滑溜、清脆的口感,富含海藻鮮味,更彷彿透明麵條般擁有清涼感,滿足五感體驗的心太,在精進料理中佔據要角,更為文人雅士所吟詠頌讚。

 

日本江戶時代初期,京都一帶流行食用心太,美濃屋旅館的經營者美濃太郎左衛門,不慎將心太遺留在戶外,經過一夜,心太凍結成乾硬的線狀固體,美濃太郎左衛門嘗試將其重新煮溶,發現還原後的透明液體不僅更為澄澈、還少去海藻的腥臭。美濃太郎左衛門將此膠狀物質盛予萬福寺的隱元和尚品嘗,隱元和尚為其美味與活用精進料理食材十分讚嘆,並為此物取名「寒天」,是為寒天的由來。

 

此後,寒天被廣泛應用在料理與和菓子上,製造範圍逐漸擴大,製作方式也不斷改良。以大阪為製作中心,一路擴及至長野,至今在諏訪地區,仍以遵循古法製作的角寒天名聞遐邇。

 

寒天的分類

市面上的寒天原料,可以大略被分為粉末寒天、片狀寒天、固形寒天、角寒天(棒狀寒天)、糸寒天(絲狀寒天)、海藻膠粉等等,片狀寒天、角寒天、糸寒天多屬自然製法,通常在每年十二月至隔年二月的嚴寒期生產製造,片狀寒天由於製程較為繁複、產量較稀缺,一般用於高級和菓子,而角寒天、糸寒天則多用於和菓子與日本料理。

 

明治時期,因為寒天需求用量大增,近代細菌學之父德國醫生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發明了寒天培地法,奠定往後工業製法寒天的基礎,品質穩定的粉末寒天,多是按此製程製作。不過粉末寒天,經常被誤認為相近的海藻膠粉(即水信玄餅專用粉),儘管主原料同是紅褐藻類,但是海藻膠粉因加入刺槐豆膠,使得口感較寒天更為柔軟、成色更為透明。

 

日本的甘味處——販售糰子、紅豆湯的傳統甜點店,不乏以餡蜜作為主打商品者,餡蜜中除了白蜜、黑蜜的挑選,乃至白玉、紅豆的熬煮工序,寒天凍如何製作也大有學問,許多甘味處嚴選各地天草:黃綠色伊豆半島產、深黃色神津產、紫紅色伊豆大島產、淺黃色新島產等等,經過獨家配比,熬製成寒天,混合不同的糖類,再灌模、切割成方形凍狀,搭配入自家餡蜜中。

 

而大家好奇的,寒天與洋菜的差異究竟在哪裡?基本上,兩者的原料相同,惟製程上略有差異,因此成色、口感與氣味也不盡相同。前者由於採收後沖洗過大量淡水,膠狀固體的成色相較後者更顯白色,煮熱後再經溶解、凍結,使得海藻腥臭散去大半的寒天,氣味相較洋菜更為淡薄,口感上則不若洋菜清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