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FOODHOOD編輯部
在小炭爐上輕輕將最中皮過火,填入滿滿的紅豆餡,兩相夾合後送入口中,第一口咬下清脆,隨之而來軟糯的紅豆泥,與糯米香一齊在味蕾上蔓延開來。無論在何時何地,彷彿只要吃一顆最中、抿一口煎茶,就能夠立即進入某座草木鬱鬱蒼蒼的神社,抑或是身處某個、天氣正好舒適的緣廊。
庶民菓子與茶菓子
和菓子原來意指古代人果腹的果實,隨著生活變化、遣唐使輸入異國文化,與供奉神明的供品、茶道文化演變產生連結,進化至各種型態詮釋日常、表現季節,從而有了現在的和菓子。
和菓子大抵分為兩類:庶民菓子與茶菓子。庶民菓子通常體積稍大、帶有飽足感,沒有明顯的季節感,比如大福、鯛魚燒、銅鑼燒等;精緻的茶菓子,則是跟茶道相互配合的和菓子,有嚴格的大小與口味規定,和季節有關,也和茶會主題有關,比方說上生菓子,或以米粉、豆粉等澱粉混合砂糖壓模乾燥而成,宛若鳳眼糕的干菓子落雁。而最中依據製作者與品嚐場合的差異,能夠是庶民菓子,也能成為茶會中高雅的茶菓子。
最中的源起
由兩片糯米殼包裹紅豆餡的經典和菓子「最中」,最早源自平安時代的宮廷,因為歌者對著明月吟唱「水面明月影,中秋月正圓」因而得名。
最中原來以圓形外殼、包裹紅豆餡為其特色,發展至今,各種造型樣式的最中皮紛紛出籠,其中填入的內餡也逐漸有了各式豆餡、新鮮果物、冰淇淋等轉變,更有甚者,灌入杏仁糖餡、堆疊果凍與蛋糕等呈現宛若法式甜點。最中的多元應用,來到空前絕後、百花齊放的時代。
最中種的最適種
在和菓子的世界之中,以糯米作為基底菓子材料者,被稱為種子。在金澤、加賀製作的菓子種,稱為加賀種;於京都製作的菓子種,則稱作京種;在岐阜製作的菓子種,就稱為大垣種。職人們嚴選米種,和入地元名水,製作出符合自己期待的理想菓子種。
未曾想過薄薄一只最中餅皮,製作流程卻如此細碎繁複,想像中應當是一條巨大的生產線,由機器一只一只地生成,沒想到即使是在日本規模位居首位的最中餅皮製造工廠,也高度仰賴人工。
從打造模具開始,來到米種挑選、米種契作、精米、製粉,進入將糯米粉溶於水中搗製成麻糬、壓延成薄皮、裁切入模、烘烤,烘烤程度由於需要肉眼辨識,因而至此仍維持手動脫模的慣習,師傅們親手剝下的一顆一顆最中皮,隨著後續的檢品與包裝,運送到世界各地,持續分享著大和民族欲傳遞的和之美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