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FOODHOOD特別企劃|不小心掉進井裡發出don don聲的丼飯

FOODHOOD編輯部

 

日本常見的家常飯食,以定食與丼飯為主,相較於將主食、主菜、配菜與湯品分別裝盛在不同盤皿裡的定食,把所有菜式堆疊於一深碗中的丼飯顯得粗獷豪氣,究竟丼飯是不是因為將食物投入碗中的don don聲而得名,就讓我們從丼物的前世今生,開始抽絲剝繭。

 

丼物的前世今生

丼作為擬聲詞,在中文與日文的釋義裡,均為物體投入井中所發出的聲響,作為菜式,也多半依照碗內所盛裝之食物來為其命名。擬聲詞得名的因由之外,丼物也有意譯的意涵,江戶時代,人們稱呼將所有食物裝盛於一起的碗為慳貪振り鉢,意即小氣又貪婪的碗,相關料理也被戲稱為小氣飯,由慳貪振り鉢簡稱的どんぶり鉢作為丼飯的代稱,也是其中一個名稱的由來。

 

丼物源自中國的蓋澆飯——於米飯上澆入菜滷、製成一人份量快餐形式的米飯料理。從中國西周時代的淳熬,演變至唐代的御黃王母飯,再到蓋澆飯,於日本幕府室町時代現身於日本,由芳飯逐漸流轉為丼飯。江戶時代末期,深川丼蔚為熱潮,形式與芳飯更為相似,在米飯上堆疊各式貝類與蔬菜,澆淋上以貝類高湯為底的醬汁,十分接近茶泡飯、湯飯的呈現狀態。間隔不久,鰻開始於坊間廣為傳播,丼物的呈現方式不僅極為簡便、能夠快速食用,醬汁滲入米飯也增加了料理的美味程度。

 

丼物類型料理於社會中各個階層散布開來,在明治時代發展出牛丼、他人丼,於1891年又陸續延伸出混合雞肉與雞蛋的親子丼,以及1913年的豬排丼等等,新的丼物類型料理隨著時代的演進,不斷地創新進展。

 

飯食界的速食料理

儘管丼飯的飲食歷史長遠,然而古時候的日本上流階層,飲食習慣將米飯與配菜分開食用,因此以各式一口器皿盛裝個別菜餚,視將個別菜餚同盛一碗中的飲食方式是失禮的行為。

 

古時候的衛道人士,大概難以想像,如今丼飯儼然和風速食的發展。根據2021年飲食連鎖店的統計資料,全日本規模最大的速食店麥當勞擁有2,909家分店,不過牛丼店合計起來卻高達4,318家。

 

19世紀中期,日本開國之後,牛肉食材開始普及,具有日本文明開化的象徵意涵。隨著明治時期牛肉鍋的流行,將牛肉鍋的湯料澆淋於米飯上的牛丼,受到勞動階級的人們歡迎,逐漸出現許多專賣攤販,直至關東大地震後,便宜又好吃的牛丼成為災民們飽腹的救星,東京都內日比谷至丸之內範圍內,轉瞬間出現多達1,600家牛丼攤販,使得牛丼大為普及,成為日本的國民美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