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FOODHOOD編輯部
圖片來源:PEXEL
過去在日本祭典出現的甘酒,如今除了在新年參拜時得以飲用,也成為日本家庭經常飲用的傳統飲品,富含麴酸與多酚的甘酒,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、蘊藏多種營養素,得以補充能量、抗氧化並滋補養顏,因此也被譽為喝的點滴,是近年日本蔚為風行的超級食物。
甘酒與糀
麴菌的歷史,從酒飲的製作開始,而麴菌的類型則有各式各樣。日本的麴菌稱之為糀,與中國的麴有所不同,除了麴菌的種類不一樣,孢子生長的方式也有別。中國的麴以根黴與毛黴菌為大宗,多先製作成麴餅,使菌絲能夠深入麴餅中心,即使在無氧環境也得以繼續生長。而日本的糀,則以需要吸收氧氣的日本麴黴為主,因應生長在稻田中的日本麴黴的喜好,發酵方式採取為爭取更多日本麴黴孢子能夠延伸面積、將米粒分散的作法,烹煮米麥也以蒸取代水煮,避免水煮後米粒柔軟相黏,而是內部逐漸濕潤、表面維持乾燥的粒粒分明狀態,使得糀的表面上雖然呈現毛茸茸狀態,剖開內裡,卻能觀察到菌絲並沒有深入中心。兩種麴黴截然不同的養分吸收與菌絲生長方式,更造就日本與中國發酵文化差異的關鍵,隨之演化相異的飲食文化。
日本由食物乃至料理,均以發酵作為核心,日常所見不勝枚舉,舉凡甘酒、味噌、醬油、鰹節、鹽麴、麴水、納豆等等,幾乎是日本人天天接觸的食物。經過各國科學界研究,也顯示日本民族的長壽與發酵食有很大的關聯。這些透過酵母菌、乳酸菌、黴菌
糀除了用於釀酒,還能運用在調味料、甜點與製作醃漬物的米糠床,用途廣泛。而日本人在新年必須飲用的甘酒,則源自西元三百年間,米農為謝神而製作的濁酒——未經過濾程序的傳統釀造米酒,帶有米渣、呈現乳白色,現今富有盛名的濁酒,以日本甘酒與韓國馬格利為首。時至今日,日本甘酒又分為帶有酒精的酒粕甘酒,以及不含酒精的米麴甘酒。
酒粕甘酒與米麴甘酒
最早可追溯至古墳時代的日本甘酒,作為一種甘甜的傳統濁酒,原來的酒精含量並不高。發展至今日,酒精含量並不高的傳統甘酒轉變為完全不含酒精的米麴甘酒,經米與米麴發酵所釀製而成,由米產生的自然甘味,在日本被作為飲品與砂糖替代品,溫和且甘醇,富含人體所需的所有氨基酸、維他命B群、活化腸道的寡糖、活化細胞的葡萄糖與麴酸等營養素,不含酒精的特性也適合所有年齡層。
而酒粕甘酒,則是釀造日本酒剩餘的酒粕,與熱水融化加糖後釀成的甜酒,甜度根據砂糖分量有所不同。與米麴甘酒相比,富含更豐富的食物纖維、維他命與蛋白質,並具有延遲澱粉分解、抑制糖分的物質,以及活化NK細胞、降低膽固醇等營養素,不過因為含有酒精,因此並非所有人都能夠飲用,加上外加的砂糖致使酒粕甘酒的熱量偏高。
雖然米麴甘酒與酒粕甘酒的外表看來無二,但能夠利用香氣差異來分辨。使用酒粕釀製的甘酒,因為酒精影響,具有獨特的滋味,儘管酒精已然揮發,但仍然會殘留酒精氣息。因此只要聞到香氣濃郁,接近酒香的味道,就能夠斷定是酒粕甘酒。兩者有各自的擁戴者,無論含有酒精與否,都是營養價值頗高的飲品。而酒粕甘酒,乍看與中國酒釀相近,雖然能夠以常溫時長且基底為糯米的酒麴甘酒來解釋,事實上,中國酒麴的生成如前述,所使用的黴菌與孢子生長方式並不相同。
營養價值與應用
發酵食物的特色在於其得以透過微生物作用,使食材原形畢露,並且擴大倍增營養素,經過發酵分解的營養素,也因此更為人體所吸收。甘酒的原料在轉化過程中,產生了葡萄糖、必須胺基酸以及維他命B等人體日常運作時不可欠缺的營養素,天然,且更容易被吸收。
有鑑於此,日本官方與民間或為提倡國民健康或為推廣日本飲食文化,以發酵食作為和食文化核心作為推展十分熱烈,日常多接觸發酵食物的號召,符合國際對於健康預防需求、高齡化社會傾向的因應期待,另外長久積累的加工技術與微生物菌種經驗,也並非一朝一夕能夠為他人所挪用。